网讯(记者刘怡鹤)近日,在第六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上,“2024上海金融领域大模型示范应用场景与案例”发布。多位头部金融机构代表带来了最新的AI应用成果,并围绕“AI+金融”存在的难点与挑战、未来趋势展开了探讨。为加快AI在金融行业释放效能,助力上海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在论坛上牵头签署了一系列产业合作协议,在算力、语料、人才等方面助推AI在金融领域打通应用堵点。
“2024上海金融领域大模型示范应用场景与案例”由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牵头征集,此次发布的示范应用场景共35个,涵盖金融要素市场、银行、保险、、基金、期货、资管、金融科技企业等机构,应用场景覆盖智能客服、智能信贷、智能理赔、监管科技、智能投研和投顾、金融欺诈检测和预防、风险合规管理等各类典型金融场景。
在论坛上的圆桌讨论环节,多位金融机构代表首先分享了AI在各自公司应用的情况。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涂晓军介绍了银联运营智能化的成果。商户审核是银联的一项重要工作,每个商户申请入网时,其真实性、材料完整性、准确性以往都要依靠大量人工进行审核,工作量大且频次很高。银联将AI大模型应用在这个场景后,不仅效率得到数倍的提升,而且准确性、合规性水平也都大幅提高。
据交通银行金融科技部副总经理孙莉介绍,AI在的应用最初也是从通用的会议纪要、智能考勤、智能问答等场景切入,今年以来各种应用需求出现爆发。在的风控、授信、营运客服、办公研发等重点领域,AI先后落地了100多个场景。如在零售信贷方面,以往授信报告、尽调报告都由人工完成,如今通过用大模型对输入的语料加工、分析和抽取,再填入标准的模板中,生成的尽调报告的可用率能达到98%,每份授信报告的生成时间也从平均10分钟缩减到30秒钟。
在中国太平洋集团的健康险理赔场景中,传统AI很难进行定责,以及判断哪些该赔哪些不该赔。因为这既需要了解详细的理赔规则,也要具备相关医疗知识。在这一场景中,使用AI大模型定责和费用剔除,经过多轮优化后,AI大模型的定责准确率,以及费用剔除准确率均已提高到90%以上的水平,基本达到了业务准确率要求。
金融行业是较早拥抱AI的行业之一,当前的应用成果为行业带来了充足信心,但金融行业仍需持续打通AI应用的堵点。涂晓军和孙莉认为,金融行业虽然数据富集,但真正能用于AI大模型训练的数据不足,行业仍需深入推进数据治理。中国集团数智研究院院长王磊认为,如果有足够多的投入,在特定场景下能够做出效果比较好的模型,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获得良好的投入产出比。
作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上海对于加快AI落地金融行业应用,发挥科技效能,进行了具体政策部署。如今年9月,上海市发布的《上海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提出“推动金融领域算力、语料、区块链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政策引导下,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与各方合作,充分对接AI技术供给与金融领域需求。
论坛上,金融领域大模型应用训练中试基地(“模融空间”)揭牌。“模融空间”将定位于市级金融垂类基地来统筹资源,依托上海国际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升级打造场景工厂、模型学校、语料基座、算力引擎、验证评测、人才策源以及成果转化等七大核心功能模块,集成式推进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垂类应用,做好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的连接器与加速器,加快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创新应用与落地转化。
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与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商汤科技研究院、上海阶跃星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无限光年(上海)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共建金融领域垂类大模型合作协议。
此外,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还与上海智能算力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合作金融行业智算平台,与上海库帕思公司签约合作打造大模型金融语料库。这一系列合作将有利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场景的深入应用,为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在上海落地生根提供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与会专家认为,当前,AI在金融行业扮演助手的角色;未来,AI的使用门槛将不断降低,将持续渗透到行业的核心业务中,甚至将完成人工无法完成的任务,发挥更大价值。AG真人国际